
高校圖書館,越來越“智慧”
今年,教育部發布了文件《高等學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試行)》,其中提到除了基礎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外,高等學校還應探索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在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應用,建設人技結合的新型育人環境,如智能教學樓、虛擬實驗室、智能圖書館等。
近年來,不少高校在發展智慧校園,智慧圖書館則是智慧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多的高校圖書館正在部署智慧化服務。
清華大學
? 通還智能小車:2018年,清華大學圖書館與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在圖書館北館門前舉行了圖書館通還智能小車啟用儀式。該智能小車采用無人駕駛技術,將用于圖書館日常圖書通還業務,代替人工運送圖書。智能汽車的自動駕駛技術與圖書館的日常業務工作有效結合起來,提升了圖書館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電子書瀑布流:走進清華大學圖書館北館(李文正館)互動體驗區,150平方米的空間中矗立著6個頂天立地的觸摸屏,《人類簡史》《中國哲學史》……一本本圖書(封面)從上到下在不停地循環流動,不時有學生圍著觸摸屏選書、掃碼。“選擇你想看的書,點擊觸摸屏上的圖書封面,系統自動生成了二維碼,用微信掃一掃,就可以把書帶走讀。”清華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竇天芳介紹,“電子書瀑布流”是清華大學圖書館專門針對校內師生開發的圖書借閱形式,以方便師生閱讀、提高圖書流動率。
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圖書館內設有多臺自助借還書機、24小時微型自助圖書館、預約取書柜、多通道安全門禁、圖書盤點機器人等多種智能化設備,優化讀者借閱體驗,提升圖書流通率,并且成為了館員的高效助手。
? 圖書盤點機器人對書架圖書進行掃描盤點并向管理員輸出數據,解決錯架、亂架以及監控藏書丟失等問題。在館內書架擺滿的情況下,其盤點速度可達40000冊/小時。
? 24h微型自助圖書館方便讀者在圖書館閉館時仍能借閱和歸還圖書,拓展了圖書館公共服務的時間、空間。預約取書柜每格可放置多本圖書,靈活運用課余時間定點預約取書。
南京大學
2020年9月,南京大學圖書館NLSP3.0發布。其核心功能之一在于對圖書館工作流程的再造,將一切資源作為管理的對象,打造全資源管理,構建智慧圖書館的支撐服務;其核心功能之二就是服務的智慧化。NLSP3.0在前期建設的基礎上以“為讀者提供智慧化服務”和“為館員提供智慧化管理”為目標,打造面向館員和讀者的移動端,將基于微服務架構運行的微應用,按照使用場景、使用角色的不同進行了劃分和整合,館員端重點突出業務管理與數據分析,讀者端重點突出知識服務、閱讀推廣與信息素養的提升。
……
傳統圖書館多采用條形碼的管理模式,存在找書不便、借還手續繁瑣等問題;圖書館的圖書一旦錯架,讀者就很難找到想要的圖書,會造成海量圖書資源的浪費;圖書需要工作人員逐冊核對,盤點效率低下,人工成本高……
而傳統圖書館的這些問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已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更不能適應高校的發展建設。
5月13日,2021第五屆智慧圖書館發展論壇在武漢開幕。中國信息協會教育分會會長周長春就提到,過去的絕大部分知識在圖書館,今后的絕大部分知識在云端,未來圖書館的生存與發展,一定要從知識在云端這個時代特征考慮,要從用戶的需要出發,運用大數據分析工具,借鑒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用戶潛在需要的分析,進一步引導用戶的潛在需要。在人工智能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今后圖書館的發展與建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能否順應這個趨勢,決定著圖書館的未來。
去年11月,第二屆中國高校智慧圖書館(館長)論壇上。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陳凌做了《后信息時代高校圖書館發展思考》的主題分享。
他提到,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未來的圖書館建設要瞄準未來,立足當下,逐步成為大學教育、研究與管理活動的參與者和協作者,成為高等教育生態系統中各類活動的協作平臺。從大館藏與大發現,大服務與大數據,大平臺與大聯盟等路徑,從本質上,突破傳統的機構、文獻、行業邊界,轉變擁有者的身份,走向用戶導向,建設獲取和服務共存的全方位體系,重組圖書館運營模式,實現數據自管、業務自組、模式自選一體化研發和服務平臺。


面對技術的發展和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大學圖書館該如何在應對外界變化的同時,保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與文化?在阿德萊德大學曾公開的《未來圖書館報告》中,該校對學校圖書館的未來20年發展進行了深入思考,列出了25條圖書館需要做好的事項,并按重要性和困難程度對這25條事項貼上短期、中期和長期的標簽。從這些規劃中,高校管理者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啟發和借鑒。25條規劃性建議如下:
1. 圖書館將優先為我們現有的學生和教職工提供服務,其次是校友和即將就讀的學生,再次是其他院校和機構,最后是企業和更廣泛的公眾。
2. 圖書館將定期對工作流程進行重新設計,以確保服務效率的最大化和團隊行動的有效性。
3. 圖書館將通過與當地社區合作來確保服務的轉型和重塑,讓線上和線下服務保持高質量。
4. 圖書館將引導和協助推動學生數字素養技能的培養和發展。
5. 圖書館將引導和協助用于教學的開放教育資源的訪問和使用。
6. 圖書館將引導和協助學生學業改進與教學創新方面的關鍵環節,包括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改進、創造新的數字學習資源,以及為教學人員提供職業上的支持。
7. 圖書館工作人員將得到培訓,以具備領導和支撐新的大學教育教學計劃和目標方向的能力。
8. 圖書館將利用我們在校內的獨特地位來協助提高學生的課程參與度,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和取得學業上的成績。
9. 圖書館將重新調整對科研的支持方式,以滿足師生不斷變化的研究需求。
10. 圖書館將積極推動我們的信息資產在世界范圍內的科研上的使用。
11. 圖書館將考慮建立一個研究中心,從空間、技術和服務這三個維度為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提供支持。
12. 圖書館將大幅減少極少借閱的本地館藏,并對非本地館藏的儲藏情況給出合理說明。
13. 圖書館將提高對電子資源的利用,以持續支持學校的學術課程和科研強項,并對數字內容進行推廣。
14. 圖書館將在開放存取等前沿項目上開展合作。
注:
開放存取或者說開放獲取,是國際學術界、出版界、圖書情報界為了推動科研成果利用互聯網自由傳播而采取的行動。
15. 圖書館將進一步提高對特殊館藏的尋找和使用。
16. 全體圖書館館員將擁護我們設定的使命、愿景和價值觀。
17. 在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上,圖書館將只關注最有價值的部分。
18. 圖書館的資源、服務和工作人員將較少地集中在圖書館館內,而會更多地嵌入校園生活,甚至把服務拓展到更廣層面。
19. 大學將任命一位大學圖書館館長,制定和實施《未來圖書館規劃》。
20. 在新的圖書館館長任命之后,極其重要的重建工作將會展開,以建立一個新的圖書館結構。
21. 巴爾史密斯圖書館的翻新工作將成為投資重點。
22. 音樂圖書館將被重新安置,法律圖書館的改造將繼續進行,韋特圖書館和羅斯沃斯圖書館需要在工作運作和空間使用方面進行評估。
23. 對于圖書館在實體空間改造方面的投資,將基于圖書館服務對象所表達的明確需求而定,新空間的使用將與圖書館的使命、愿景和價值觀保持一致。
24. 圖書館將創造新的學習空間,隨時跟進學生、課程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需求。
25. 圖書館將對資料庫的搜索管理系統進行優化和創新,利用大數據分析做到持續改進。
大學圖書館是校園精神文化資源的主要來源,肩負為教學科研服務的重任。如何順應時代發展創新服務模式,是高校管理者和每一位圖書館工作者必須思考和突破的關鍵命題。
來源:館兒閱讀